今天是2025年05月14日,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!

中国社区发展网

成都市郫都区:仁合社区“社商校居”融合共建慈善友邻社区

社区情况

仁合社区成立于2020年,幅员面积1.29平方千米,现有居民小组7个,常住人口三万余人;辖区内有6个商住小区,3个农村院落和2所高职院校(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、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);辖区内由拥有丰富的临街铺子资源,便民服务业态集聚,小商业资源丰富,辖区中新市民、老人、儿童、和小商小贩较多,居民已经适应城市生活方式,需要开展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,推动居民生活习惯与城市生活方式全面接轨,这也是红光街道片区的典型特征。

治理挑战

仁合社区地处郫都区城乡结合区域,具有城乡两种业态交叠状态。辖区居民多数为外地落户人员,年轻人上班,老年人带孩子,与社区的互动性不强,没有归属感;辖区周边公建配套服务设施相比城市不足,因存在历史遗留和前期建设规划等问题,商品房小区部分设施设备缺乏有效养护造成损坏。

慈善规划

1建设慈善友邻社区促进多方融合共治

如何在城乡结合区域混合型社区开展社区发展治理工作,社区两委针对当前居民需求和当前工作重点,确定未来发展目标是建设慈善友邻社区,涉及社区、高校、街区和服务四项元素,需要合理使用社区发展治理保障资金和整合其它资源进入,其中社区自支队伍、微网格队伍和商家资源可以参与其中。

2以慈善活动调动多元参与活化资源

仁合社区以“社区慈善”模式打通社区、高校、商家和居民之间的关系壁垒,调动街区商家、高校学生和居民队伍开展街区整治、便民服务和困境关爱的慈善活动。

街区商家层面,以党建融合商家联盟,改善街区形象,探索构建五社联动服务机制,提升社区公益基金;高校层面以校社共建伙伴计划,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面向居民群众开展社区教育、小修小补和民族团结等便民活动;居民队伍层面转化居民骨干和志愿者成为慈善体验官,开展“慈善+运动+健康+低碳”等系列活动,帮助特殊困境群体改善生活,提升社区商业环境,推动社区服务城乡融合一体化。

主要做法

文化植入:建设慈善阵地,宣传慈善文化

结合社区运动阵地,构建社区“green慈善”阵地场景,联动辖区商家空间,例如社区红十字会服务站、社区工会之家、社区商家,进行慈善场景营造,同时遵循运动、健康、低碳的理念,通过“green慈善”嘉年华、慈善运动会进行慈善氛围场景营造;设置慈善文化墙、低碳运动区、定期公益市集摊位,目前已联动社区20余家教育机构、3所高校,同时开展慈善公益课程,进行慈善文化氛围营造。

资源转化:搭建街区商家联盟,推动商家服务升级

社区开展社区商家、社区匠人、社区共建单位、各类社区资源的走访、链接以及项目宣传,邀请社区商家加入,成立以社区、商家、居民、物业、志愿服务队伍、微网格员、社区资源等组成的“仁合社区慈善联盟”,同时建立资源库,同时进行分层分类,搭建社区细分资源库,具体分为专业人才、物资、服务资源等,平均每类资源在10种以上。

社区党委建全联盟管理机制,如慈善合伙人公约、问题纠纷解决机制等,在过程中结合商家优势和特长,通过阵地融合、服务融合,开展公益主题服务,依托微网实格、社区宣传栏在社区广泛宣传,激励商家持续参与动力。共服务社区上万人次。

校社伙伴:立足居民生活需求,学生提供便民服务

结合社区实际情况,通过前期的需求征集,采用制定服务-认领服务-实施服务-总结服务的形式,搭建伙伴计划服务体系,形成微服务清单,高校服务队伍进行项目认领,一对一督导陪伴,开展相关伙伴计划服务,及时总结服务经验。

1、银杏“一老一小”社区教育服务

“共建社区课堂,结合实践育人基地和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,针对学生开展一老一小服务的技巧,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,开展老年营养膳食、运动科普;青少年创意课堂等内容。年服务800人次。

2、工贸“小修小补”便民利民服务

采取文化活动“摆摊”维修、困难群众“入户”维修、微心愿“接单”维修的工作方式,常态化推进,固定在社区开设“小修小补”服务专场。累计修复家电、家具上百件,为困难家庭节省开支超1万元。

仁合“石榴籽”多民族融合互嵌

针对少数民族的居民及学生,开展石榴籽特色活动,开展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系列主题活动,从文化、饮食、民俗科普等方面开展特色服务。

活动丰富:以“慈善+方式开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各类活动

1、慈善+运动:以亲子趣味游园会的形式,将公益慈善融入体育运动,开展“仁合亲子游园”公益活动。吸引50组家庭参与;

2、慈善+健康:联动商家高校,结合商家以及高校专业特长,开展仁合身心健康体验日系列公益活动,服务居民1500人次;

3、慈善+低碳:为进一步激发社会慈善的活力,提升大众参与慈善的热情,开展“仁合生态骑行杯”活动。

慈善力量:赋能提升志愿者队伍,培养儿童社会责任感

1、转化居民志愿者成为区慈善体验官

通过慈善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及工作坊4次,提升相关志愿者和队伍的慈善认识和工作技巧,加强团队内部建设,增强组织的规范性,为后期的独立开展慈善活动打下基础。

2、校社商联动开展儿童慈善活动

社区联动高校和企业,开展社区慈善公益行系列活动共计7场,从元宵节的“财商少年跳蚤市场”到职业体验课“走进中信保诚”,从“理财小能手养成计划”到“小小促销员”的超市实践,再到寓教于乐的“反诈守护者”桌游,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欢笑中收获知识,更展现了社区基金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。从小培养辖区儿童慈善意识,同时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通过慈善微小项目的系统实践,培养社会责任感。

成效变化

立足发展社区慈善促进社区融合共建为目标,以公益慈善活动为载体,调动辖区商家、高校学生、居民队伍等多元共治力量参与,建立社区慈善供需清单,动员街区商家设立社区慈善基金,发展高校学生便民服务活动,发展慈善的道德实践和德润人心作用,转化居民志愿者成为慈善力量,开展儿童社会责任感培育,营造友邻善治的治理场景,形成慈善良好风尚。

 

上一篇:书院街街道庆云社区“‘议’出美好生活”民主协商公共议题活动
下一篇:成都市郫都区:社校联动谱新篇 仁合社区携手高校共筑志愿服务新生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