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红光街道仁合社区通过深化与多所高校的合作,以“需求对接、专业赋能、长效共建”为核心,探索出社校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,为社区治理注入青春活力,打造出多元化的志愿服务品牌,成为基层治理的典范。
需求导向,精准对接高校资源
仁合社区立足居民实际需求,与高校建立“需求清单”与“资源清单”双向对接机制。针对社区“一老一小”服务短板,联合银杏学院英语学院开设“小哈哈双语戏剧团公益课堂”,通过英语戏剧教学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;携手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学院推出“小修小补”志愿服务,由学生志愿者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、机械故障排查等便民服务,解决生活难题。此外,西华大学计算机学院依托数字技术优势,计划开展老年人智能设备教学、反诈宣传等公益项目,推动社区服务专业化升级。
文化共融,搭建民族交流桥梁
社校合作不仅关注物质需求,更注重精神文化共建。2024年中秋,仁合社区与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“石榴籽”民族文化交流活动,邀请少数民族学生与居民共同制作月饼、体验传统宫灯DIY,促进民族文化交融。活动中,学生志愿者发挥创意,带领居民完成手作作品,并将成果赠予环卫工人,传递节日温情。此类活动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,更深化了社区“多元包容”的治理理念。
机制创新,构建长效合作平台
为保障社校合作可持续发展,仁合社区与高校建立了“认领服务—督导实施—总结提升”的全流程机制。例如,银杏学院通过“微服务清单”认领公益项目,由专业教师一对一督导学生团队;西华大学青服队则以“项目化”形式推进志愿服务,并配套志愿者培训、服务时长认证等激励措施。在2024年度公益伙伴授牌仪式上,银杏学院、成都工贸职院等8家高校单位获鼓励,展现了社校合作的丰硕成果。
双向赋能,实现社校共赢发展
社校联动不仅惠及社区,也为高校育人实践提供平台。银杏学院学生通过双语戏剧教学提升了教学能力;机械学院学生在维修服务中锤炼了专业技能;西华大学学子在数字助老服务中践行社会责任。正如银杏学院党委书记谢璐所言:“社区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成长舞台,而他们的热情与专业也让社区服务更具活力。”
展望未来,仁合社区将持续深化“高校+社区”合作模式,计划拓展科普教育、环保实践等新领域,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、品牌化,让社校合作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亮丽名片。